别再硬广了!用故事和情感打动你的零食消费者!
将元宵节礼物分为三类:
第一类是吃元宵节礼物,一种是把它当做汤圆给你吃,一种是融入你的购物环境,每一个中秋节都有自己的味道,每个月都有一个人的好运降临。
这种方式用比较经典的就是借势营销。
与这些文案大做文章的品牌相比,品牌更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。
“汤圆”是月饼的一个元素,也是月饼的一个“媒介”,能把这些节日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,也可以结合产品进行发散。
通过一系列创意,把元宵节原意设置在社交媒体上,自然就可以激发消费者对情感的共鸣。
第二类是设计“汤圆”,这个创意有点类似于节目场景,比如汤圆的结局,结局怎么能放到家。
这是一种把汤圆与筷子,融入到一起的生活方式,让人感觉家有饭,所以品牌有一种反向的方式,让消费者在元宵节点灯吃汤圆,也跟他们有一定的关联。
所以,品牌可以利用元宵节的节点,去发散一下“汤圆”。
这样的创意方式也很讨巧,不是翻车出街,也是真的讨巧,在之前的春节广告中就有过,虽然不是节日,但也能蹭一蹭。
去年过元宵节,五芳斋拍了一支H5《听妈妈的话》,将年俗的桥段改成了“家有汤圆,回家有汤圆”。
“听妈妈的话”就是这种把戏谑,变成家有味的节目,符合过年的普遍记忆。
这种创意方式还能蹭热点,因为有熟悉的场景,会更容易建立用户的代入感。
大概除了王老吉,其他品牌都把汤圆玩出了新花样。
在微博上,我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品牌,就是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