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,一位媒体记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“癌细胞克隆”发稿,在短短10分钟内全部完成了发稿任务,此后还将在至少10分钟内发送稿件,且随着智能助理不断丰富,用户也将在数月内自动发表稿件,甚至可以同时在多家发稿平台发送稿件。
人工智能发稿机器人在短短10分钟内完成了发稿任务,在这个速度一般的时间内能在10分钟内可以自动发稿,尤其是发布的新闻稿件如果有意向的用户还在进行操作时,便可在第一时间将稿件发布到上万家新闻媒体中,从而保障用户的发稿效率。
人工智能发稿机器人的出现将在传统新闻写作中逐渐取代,然而人工智能发稿在此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看点,AI智能新闻稿的产生,已经不是给新闻发布者带来更大的激励作用,而是给写作者带来更大的活力,为新闻写作者带来更多的灵感。
二、智能新闻标题的生成与新媒体语境下的AI
在智能新闻标题的生成中,人工智能是基本的存在手段,AI智能发布新闻题目,其核心就是要用机器智能的方式,而不是依靠人工,那么,新闻标题的生成就要做到人性化。
新闻标题的本质是与机器算法对话,所以在新闻标题中,有针对性的撰写新闻标题,才能够保证新闻的信息量,也才能够让机器人真正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新闻内容。
人工智能的出现,使得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碎片化、快餐化、需求性强。为了让新闻标题更加吸睛,要结合机器的特性,根据机器的算法推送内容。
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,拟人化、人性化是AI首先要做到的,因为人性化的内容更容易激发人的情绪,促使其产生阅读欲望。拟人化能够让新闻标题更加贴合当下人们的情感。
以我的工作为例,2016年12月,我在公司从事文案工作,通过对《纽约时报》、《华尔街日报》、《纽约时报》、《今日美国》、《华尔街日报》、《洛杉矶时报》、《洛杉矶时报》等地的相关刊文进行摘抄,发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:
人们竟然不会阅读一篇文章,而是对背后宏大叙事的描述感兴趣。